章老师作文专栏①:写作中的因果思维
在上海高考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写作的本质,考的是——思维!”这思维,包罗万象。今天我们先来说一说其中最能把思维带向深远之境,且可操作性最强的因果思维。
面对同一个现象,我们往往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在这穷源溯流的探索中,思维的丰富性才得以彰显。
所谓因果思维,就是思考事物间普遍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加以论证阐述。因果关系是客观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一般来说,一个事件是很多原因综合产生的结果,而该事件又可以成为其他事件的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时,多思考、多分析,不可以偏概全,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作浅表化的分析。
案例分析:
前阵子,同学们讨论起“网红”现象,有同学拿丁真来举例分析,并由此展开了讨论。
我们发现,一个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丁真走红的事件背后,包含着个人、家乡、舆论平台、职能部门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那要如何有逻辑、有层次地来展开原因分析呢?
从事件本身出发
首先,我们可以从事件本身出发,分析其中涉及的不同对象。如“丁真现象”包含的对象有丁真、摄影师、家乡旅游部门、围观粉丝等。从不同的对象出发,自然就有了不同的原因视角。
分析事件的多重性质
其次,可以分析事件的多重性质,挖掘其背后的多层面原因。继续说“丁真现象”,它可以是一个审美现象,一个心理现象,一个社会现象,一个文化现象等等。就审美现象而言,包含了大众审美从“小鲜肉”到“甜野味”的变化;就心理现象而言,反映了“普信男”的自我认知偏差问题,及外在归因的问题;就社会现象而言,蕴含着这个时代对正能量的呼唤;就文化现象而言,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乡土本色,似乎从未曾远走。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而正是通过分析现象的对象、性质与层面,我们凭借着理性的思考,为写作提供了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深化论证的机会。
实战演练
我们再来看一个模考真题:
对悲伤的同情是生活中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情感,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具体分析
1.这个现象中包含了哪些对象?
悲伤者(被同情者),旁观者(同情者),还有悲伤。
2.这是个什么性质的现象?
可以是心理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等等。
优秀范文及点评
保护心灵的钥匙
悲伤就像一个神秘的灰色地带,被同情者千方百计将他圈进世界,不敢被人发现,而旁观者带着主观上的偏见想去窥探这悲伤,一个藏一个猜,眼中的悲伤和心中的悲伤早以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