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从被同情者和旁观者两个视角诠释题干,“一个藏一个猜”高度概括。】
悲伤是每个受害者心中最脆弱的一面,他们害怕也羞于向别人展示。我们展现给别人的永远是已经包上纱布的伤口,打上补丁的破洞,而真正血肉模糊,破败不堪的悲伤是连我们自己都不敢面对的。勾践无处诉说家破国亡之苦,只得卧薪尝胆;李清照面对漂泊零丁的人生,也只能写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纵使天皇贵胄,纳兰心事又有几人能知?心中的悲伤早已为了自我保护上了层层枷锁,表现出的悲伤已然变了味道。
【评:从悲伤者(受害者)的角度分析原因,不敢面对的悲伤,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已经不同于心中的悲伤了。】
旁观者带着他们多年的定向思维和形成的偏见,主观地臆断别人的悲伤。就像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看似无理,却阐释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我们常常会凭借自已多年的经验来随意评价别人的哀乐。但是我们只走过自己的人生,又怎么能看见不同的人各有各的哪些悲伤呢?这种经验主义看到的世界就像带着有色眼镜,他会为了迎合你内心的想法和愿望而改变成你看到的或者更希望看到的那样,这时候别人表现出的悲伤和你看到的悲伤也大不相同了。
【评: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原因,定向思维和偏见,让看到的悲伤带上了个人主观色彩。】
从被同情者心中的悲伤到表现出的悲伤再到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早已成为了两种不同的悲伤。我们带着对另一种悲伤的强烈的感情冲向本身心中的悲伤,对被同情者来说也未必是件好事。同情普遍存在,不仅因为他廉价,可以表达我们心中的善良,同时他也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一种让自己内心更舒坦的方法。这或许就如杨绛所写:“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忏悔。”无关紧要的悲伤不需要同情,强烈的悲伤经不起同情。这种同情其实在无形中给了悲伤者巨大的压力,不断提醒着他们的悲伤,尤其当这种悲伤并非他们真正的悲伤时,更是施加了另一种悲伤。
【评:小结不同视角看悲伤的现象,进一步探析同情普遍存在的心理原因,最后简要分析这种误解的同情带来的后果。】
误解的同情就像强行打开他们失落之地的锁,在看尽破败之后,留下一些毫不相干的问候,扬长而去。也许初心是好的,但对悲伤者来说,或许帮他们一起保护这个破败不堪的地方,尊重他们的每一个心情,才更为重要。
【评:总结全文,站在悲伤者的立场上提出建议,论述从容、平和,又不失辩证。】
章章老师评语:
这位同学从不同视角和层面进行原因分析,在寻找因果的过程中,把作文思维引向更为幽深的境地,写出了深刻而独特的见解,水到渠成地获得了一类卷的分数。相信也能给各位同学带来启发吧!